结肠代食管重建术
病变食管切除后必行上消化道重建,方能保持生理进食功能。在组织工程人工食管尚处于实验阶段,临床常采取的代食管脏器是胃:只是对已行胃切除或胃代食管失败的病例才选择结肠、空肠或肌皮瓣重建食管。结肠代食管重建术(esophagealreconstructionwithcolon,ERC)有其特殊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手术操作复杂、吻合口多、易污染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一旦产生移植肠段缺血或淤血坏死,其病死率极高,故该术式展开受阻。近2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提高,临床实践发现:ERC仍为重建食管不可或缺的手术方式。本文重点讨论该术的适应证及其关键技术。
1、ERC发展历史
德国的Kelling最早于年9月,为一名食管癌患者选择一段带血管蒂的横结肠一期重建食管下段,原计划二期行皮管成形重建食管上段,但患者不幸于一期术后死亡。此为全球首例ERC。同年11月,瑞士的Vulliet采取中结肠动脉为供血管的横结肠段,经胸骨前皮下通道上提至颈部吻合成功。
尔后的40年中,因该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采取者不多。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麻醉学、生理学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新的抗生素的问世,围手术期监测及护理的革新,为ERC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内李温仁等年报道了ERC成功应用于食管外科的医治。
医院于年起,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尸检等基础研究,于年始将ERC用于临床;年,姚震教授主持召开首届“结肠代食管”学习班,会后湖北省内建立24个联系点,全国5个联系点,为我国展开ERC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ERC的优势体现在:
1.结肠段血供丰富,解剖结构恒定,有完全的边沿血管弓(96%);
2.有足够的长度,移植肠段可长cm,剩余结肠可维持结肠功能;
3.结肠本身得病率低(0.5%);
4.结肠耐酸能力强;
5.可保存胃于原位及生理功能;
6.适用于婴幼儿先天性食管畸形,术后可获长时间生存,生长发育正常。
该术突出的优势为术后生活质量良好。资料显示,国外ERC占同期食管重建术的10%-18.5%;国内仅为0.5%-5.0%。Postlethwait搜集58篇文献例ERC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3.7%,病死率11.4%;食管良性和恶性病变患者术后病死率分别为6.8%和20%。高尚志等于年报道,例ER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5.7%和1.8%。
2、ERC适应证
综合文献资料,ERC的主要适应证为:
1.原接受胃大部切除又再发颈或胸上中段食管癌者;
2.食管腐蚀伤长段瘢痕狭窄;
3.胃挛缩或小胃综合征;
4.胃或空肠代食管失败者。
其次的适应证为:
1.食管胃多发双源癌;
2.恶性食管1气管瘘;
3.食管病变难以切除需行食管改道;
4.Ⅲ型巨食管或合并癌变;
5.屡次食管抗反流术失败并上消化道出血;
6.婴幼儿先天性食管畸形。对食管静脉曲张、食管上皮溶解大泡、食管磁石灼伤、自发性食管破裂和医源性食管损伤也可行ERC。
ERC忌讳证:
1.结肠器质性病变包括肿瘤或多发性溃疡;
2.结肠血管变异;
3.重度动脉硬化症;
4.结肠增殖型血吸虫病;
5.反复多发血管栓塞;
6.血液系病变;
7.免疫力严重低下;
8.已存在重度感染灶;
9.难以控制的糖尿病;
10.结肠功能紊乱或长时间便秘者。
3、结肠的解剖生理和血管
1.结肠的解剖:成人从盲肠到乙状结肠的长度为-cm,肠管粗大,表面呈多个囊状膨隆。结肠形态3特点包括:
(1)结肠带:由平滑肌聚集增厚构成3条结肠带,即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起自阑尾根部,终究乙状结肠末端;
(2)结肠袋:因结肠带比其附着的肠管短30cm,使结肠带之间的肠壁皱缩呈囊袋状崛起,构成半月状皱襞;
(3)肠脂垂:于独立带和膜带之间,由众多大小不等的浆膜下脂肪组织堆积构成,脂肪垂内有营养肠壁的小动脉支,术中在结扎肠脂垂时不宜过度牵拉,以避免误扎肠壁动脉致肠壁局限性缺血坏死。升结肠长12~20cm,横结肠长cm,降结肠长cm,乙状结肠长约40cm。
2.结肠的功能:结肠具有贮存、吸收和推动3大功能。右半结肠主司吸收肠内容物及减小粪块体积;左半结肠贮存并排泄粪便。结肠的运动:
(1)袋状来回运动:属非推动性分节运动;
(2)分段式多袋推动运动:属推动性分节运动;
(3)收缩性多袋推动运动:属推动运动;
(4)蠕动:由众多稳定向前的收缩波组成:
(5)团体运动:为快速蠕动向前推动。
上述5种运动情势奇妙组合,使结肠内容物的推动比胃和小肠慢,时长达6..0h。结肠的运动受肌电活动、神经体液和肽能神经调理。结肠具有吸收(水、钠、钾、氯、碳酸氢盐、钙、铁、脂类及食品性纤维)和排泄(粪便)的作用。
3.结肠血管结构:程邦昌等通过视察例ERC术中结肠血管的起始、走向、分支、构型、散布范围和血管搏动强弱及肝曲、脾曲区的边沿血管弓的完整性发现,左结肠动脉单支或共干起始于肠系膜下动脉者占97.3%,缺如者仅2.7%;中结肠动脉单独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占77.8%,存在副中结肠动脉者6.2%,与右结肠动脉共干者占7.8%,缺如者占8.2%;右结肠动脉单独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占39.7%,与中结肠动脉共干者占23%,与回结肠动脉共干者占28%,缺如者占9.8%;脾曲区边沿血管弓完全者占96.8%,肝曲区边沿血管弓完全者占88.7%,侧副边沿血管弓(Riolan弓)者仅占7.6%。
作者认为,国人的结肠血管构型与国外尸检结果报告类似,而在结肠边沿血管缺如比率、血管分支数及其散布方面有所差异,故左结肠血管为最好选择,中结肠血管次之,有上腹手术史者需注意边沿血管弓和静脉回流的变异。
4、ERC关键技术
1.理想的移植结肠段:理想的移植结肠段应具有足够的长度、充分的血供和静脉引流通畅,并呈顺蠕动向移植。在足够亮度光源下能够清楚地辨认结肠中、左、右动脉及其相互沟通的边沿血管弓的完整性,特别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兰州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