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 年至今,be 的定义历经演变它的最初定义是: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其受累长度≥310 cm,也称为长节段be(long- segment - barrett’s esophagus ,lsbe)1998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提出: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柱状黏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累长度,也称为短节段be( short -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 ,ss2be)
2000 年,日本barrett 黏膜定义研讨会上,将be 定义为: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 为界,在齿状线210 cm 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即为be
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在芝加哥举行会议,对be 重新定义,其最新定义为:内镜下食管远端异常外观黏膜上皮,并经组织学证实黏膜有肠化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