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

    barrett食管在男性中多发,男女发病之比为(3:1)_(4:1),临床上 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该病的主要表现为:胃一食管反流所引起的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酸,部分病例出现贫血或上消化道出血。

    barrett 食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溃殇、食管穿孔、食管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恶性并发症为食管癌。

    cameron报道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为22.6/10万,而尸检发现其发病率为376/10万,两者相差几乎20倍,可以推测实际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般认为,barrett食管的发病与种族有关,罕见于非白种人群,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该病正在非白种人群的国家盛行。来自阿拉伯国家及我国台湾省的研究表明,该病在这些地区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台湾省的资料显示该地区6%的具有烧心症状的病人为barrett食管,nabel报道美国为7%,两者非常接近。该病还与饮食习惯、人口老龄化和肥胖有关。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在食管腺癌中有50%来自barrett食管。我国属食管癌高发区,其中食管腺癌占5%,因此,研究认识barrett食管的早期临床特征对预防和治疗食管腺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食管癌中10%_40%的病人伴有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中64%患者伴有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40倍。特殊型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癌变率为2.5%_41%,平均为10%。癌变与化生上皮本身处于不稳定状态,如细胞动力学表现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快;barrett上皮与肿瘤组织的酶学特征相同,如鸟氨酸脱竣酶活性处于高水平;上皮细胞黏液组织学的改变;超微结构中其上皮核结构的异型性变化等有关。ki-67和pcna的检测显示barrett食管上皮细胞增生活动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达1/3的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s期分数也相对增加,且异倍体的比例高达80%,并在染色体的多个位点有杂合子丢失,抑癌基因p53、apc、mcc和癌基因egfp、er-b-2及tgf、fgf等基因在barrett食管中的异常表达提示,通过自分泌机制可以促使细胞周期进展和癌变。如果barrett食管上皮恶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能够证实,将有利于早期食管癌的检测和食管癌的预防及治疗。

    barrett食管的柱状上皮化生,在内镜下很容易与食管鳞状上皮区分,这为胃食管反流病人的早期诊断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进一步研究阐明与 barrett食管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诊断率。由于从化生到癌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有效的预防检测手段能够预防和减少barrett食管的癌变。

    近年来陶德明等对46161例食管上皮正常和增生者的癌变时间、癌变率的研究显示,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者平均癌变时间为3年7个月,轻度增生者平均癌变时间为5年4个月,正常食管上皮者平均癌变时间为8年10个月;重度增生者癌变率为88.9%,轻度增生者癌变率为5.8%,正常食管上皮者癌变率为1.4%。证实了食管癌发生发展规律是由食管正常上皮细胞→轻度增生→重度增生→食管癌的过程。重度增生者发生癌变的概率比正常人群高69倍,因此,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期。对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研究和阻断是减低食管癌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沈琼黏授等利用粗制核黄素、冬凌草等对癌前患者进行了阻断学研究。1988--1992年间,以粗制核黄素开展的阻断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粗制核黄素可使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癌变率下降57.1%,提示粗制核黄素等具有明显的阻断和预防作用。

    有资料表明食管裂孔店、食管管、贲门痊孪以及食管白斑病等为食管癌的癌前病变。虽然各家报道这些疾病的癌变频率差异很大,但其共同印象是这些病变可导致食管的慢性炎症或形成溃殇,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基础上,食管上皮细胞从轻度增生发展到重度增生,继而可发生癌变。在食管癌高发区林州,门诊食管细胞学检查中,食管炎约占13%。在内窥镜普查时咬取组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程度不同的食管炎约占80%,并证实食管炎、食管上皮增生与食管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ismail等认为食管炎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基底层细胞增生与固有膜乳头向上皮表层伸展。这与在内窥镜下活体组织与涂片细胞以及手术切除标本的癌旁上皮增生改变是一致的。
在早期食管癌的手术切除标本中,癌旁上皮细胞层次增多,尤其是基底细胞增生,癌组织处于增生上皮的包围之中。有人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组食管癌上皮细胞增生与食管癌的患病率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发现林州北部地区不仅食管癌发病率比南部高(北部13%,南部7%),而且细胞增生的患病率也相应较高(北部22.5%,南部18:3%),并发现细胞增生与癌发病率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食管上皮增生病人的随访结果也说明了食管上皮增生与癌的关系,重度增生的癌发生率是26.6%,而食管上皮增生的正常组癌发生率是0.19%,前者是后者的40倍。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barrett食管极易发展成为食管癌,但在临床上barrett食管的诊断率不到1/6,barrett食管病人的反流症状与其他反流性疾病并无明显差别,而且具有严重症状的barrett食管病人也较少。事实上,仅有轻度反流症状的病人也同样可能是barrett食管。总之,对于长期具有反流症状,尤其是具有夜间反流的病人患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风险较大,对于轻度反流和短期反流的病人也有一定的患病风险。
肥胖也是食管腺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主要可以加重gerd的严重程度,从而增加barrett食管的发病率,也可影响化生黏膜的增生。在肥胖病人,往往多有腹内压较高、les(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而加重酸反流;而在影响黏膜方面,黏膜容易导致高膜岛素和膜岛素抵抗,膜岛素的升高可以刺激一些代谢产物包括致癌物质的产生过多。另外,外界环境中的致癌剂也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聚集。因此,这类病人也就相应增加了患食管癌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nc.com/bsgyf/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