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消化内科胥媚唐琴;王玉芳审校
食管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食管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引起食管良性溃疡的原因很多,但病理活检常仅仅提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因此需根据临床、内镜及病理活检等综合诊断,有时候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食管造影、胸部CT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病原学检查。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总结了以下几种食管良性溃疡的特点及诊断要点。
1、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GERD)是引起食管良性溃疡的最常见原因,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酸性物质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该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内镜下表现,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性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
胃食管反流的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烧心和反酸,胸骨后痛等;(2)伴随食管外表现:胸痛、咳嗽、咽喉炎、哮喘、牙侵蚀等,有时只有胸痛,与心绞痛症状相似;(3)内镜下表现:多位于食管下段,呈条形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4)病理:非特异性炎症表现;(5)其他辅助检查如钡餐检查、24h食管pH检测可提示反流存在;(6)抑酸治疗有效。
2、腐蚀性食管炎
常见病因是服用强酸、强碱及农药等。食管的损伤程度与腐蚀剂的性质、浓度和接触时间成正比,与吞服速度成反比。急性期内镜检查为相对禁忌证,内镜下可表现为充血肿胀及糜烂溃疡等,慢性期可表现为瘢痕狭窄。腐蚀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以食管狭窄程度重、病变范围广等为特点,与药物性质关系不大。
3、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MWS)
系剧烈干呕、呕吐和腹内压骤然增加等原因导致食管远端和贲门部黏膜撕裂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的一组征候群。胃镜下见食管下段至贲门黏膜有纵行撕裂,呈线状,长度在0.5~5.0cm,深度达黏膜及黏膜下层,表面有活动性出血或血痂附着,周边黏膜充血水肿。
4、表皮剥脱性食管炎
表皮剥脱性食管炎是一种少见的以食管表皮损伤为表现的食管炎症,患者多为青壮年,进食后反复剧烈呕吐,开始呕吐食物,随后呕鲜血,伴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疼痛。内镜表现为食管黏膜缺损,多为条带状缺损,充血糜烂,有些病例可见部分未完全脱落的游离黏膜。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与进食过快或进食粗糙、干燥的食物有关。内镜是确诊的有效手段。由于只累及黏膜,所以修复较快,很少产生食管瘢痕狭窄。
5、药物性食管炎
药物性食管炎是引起食管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好发于生理狭窄处食管中段,下段也可累及。常见的损伤食管的药物约有80余种。包括高酸性的药物如抗生素(四环素)、硫酸亚铁及维生素C等;局部腐蚀性药物如非载体类抗炎药(NSAIDs)、氯化钾、奎尼丁、氟尿嘧啶等。
诊断要点:(1)特殊病史:明确服用易致食管损伤的药物史;(2)存在药物性食管炎的高危因素,如睡前服药或半卧位服药,服药时饮水少、老年人、有食管狭窄的患者;(3)内镜下表现:片状或条索状充血、糜烂、溃疡;(4)停药有效。
6、病毒性食管炎
食管病毒感染常见于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低下的患者,多为单纯疱疹病毒,水疸-带状疱疹及巨细胞病毒较少见。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等;部分伴全身酸疼、咽喉疼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2)内镜:好发食管中上段,典型钻孔样或浅表界限清楚溃疡。溃疡可单发或多发,呈较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底清洁。溃疡主要发生在食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即使溃疡面很大,也很少浸及黏膜下层以下。(3)病检见病毒包涵体、免疫组化或血清学病毒抗体阳性。
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