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中医医疗机构(医保编码),设有门诊部、住院部、VIP诊区。中医药专家资源丰富,致力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临床诊疗、科研、人才培养工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外留学生的临床见习基地。聘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知名专家近百名全天应诊。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北片区域首都医科大北京医院“医疗联合体”医院;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协作单位。医院以中医中药、针灸、中医正骨手法、按摩、理疗、康复治疗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病、心脑血管病、肿瘤、脾胃病、哮喘、失眠抑郁、不孕不育、妇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等为重点;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为特色,带动全院的创新发展。医院注重自身品质建设,逐渐形成了以保护传统文化为载体、质量精准为方向、行为规范为准则、服务创新为目标、严谨制度为保障、公益服务为理念的严谨作风和办院宗旨。
《诗经·王风·采葛》
艾草与取火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最佳,叶厚绒多,故称蕲艾(投影艾草图片)。早在春秋时期之前,艾草就是重要的民生材料。《诗经·王风·采葛》中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动物都惧怕火,只有人类敢于亲近火,并享受火所带来的好处,如烧煮食物,取暖照明,恐吓猛兽等。古人将“火”列为五行之一,并且在五行之中,火最特殊。木、土、金、水,皆自然存在,而火具有自然与人为的两重性。
雷电、火山喷发所产生的自然之火,毕竟偶然、少见。而如何将自然之火长久地保存下来,对于先民来说也决非易事。因此,古人可能很早就尝试人工取火了。取火的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但在古代社会确是举足轻重的事。古人主要有木燧、金燧和石燧三种取火法。木燧就是通过两木相互摩擦生热,钻木取火。金燧,或称阳燧,是使用铜、锡等金属制成的凹面镜,面对日光,取太阳之火。石燧是通过用铁块敲击坚硬的燧石,生成火星,称为“石火”。在这些取火方法中,都必须使用一种助燃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古人在所有能够燃烧的植被与作物里最终选择了艾草,并且以研细的艾绒为最佳。
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阳燧
相传在淮南王刘安底下方士所撰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以下的方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影就是日光,这是把冰加工成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艾草取火的方法。艾草又名“冰台”,其渊源可能追溯于此。由于取火不容易,所以保存火种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方法之一是将艾草编成细绳,悬挂在合适的地方,点燃一端使其慢慢燃烧,余烟袅袅,艾火相传。
灸与艾灸
“灸”是烧灼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灸,灼也。”。这个字上面是“久”,是读音,也表示“长久”;下面“火”为汉字本义,就是烧灼。这个字常常与“炙”混淆,其实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同,“炙”是“肉”(月表示肉)在“火”上烤,比如烤肉。
灸法就是通过烧灼可燃物刺激治疗疾病,其产生与火的发明及使用有关,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了。
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北京人”遗址积存有很厚的灰烬,表明几十万年以前的原始人就已经大量使用火。喜暖畏寒是动物的本能,植物也有趋光性。可以想象,古人在用火取暖散寒和烧烤食物的同时,一些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热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或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不慎被火灼伤了某处,竟使某种疾病得到减轻或消失。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就会有意识地用火烧灼或者烘烤,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原始的灸疗方法也就出现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关于灸法起源的具体时间及地点已经无法考证了。
早期的灸法与艾没有任何关系,举凡能够燃烧之物都可以。比如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十几本古代医书,这些书都是汉代以前写的,比大家熟悉的《黄帝内经》还古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其中有一本被专家命名为《五十二病方》(那时候的书都没有书名,专家根据书里内容加上书名),就是讲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有许多应用灸法,所用材料品类繁多,如木炭、干柴、干稻草、粗麻、旧蒲席、鸟羽毛等。
大概到战国时期,艾草才被确定为专门的施灸材料。《孟子·离娄篇》所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明确是用陈年的艾叶施灸。
古人施灸为什么唯独钟情于艾草
古人选择艾草有很多原因,首先当然是由艾草本身的燃烧特性决定的。这种物质很容易易燃烧,并且燃烧十分缓慢,没有明火,产生的火力均匀、持久。尤其重要的是,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烟并不像其它物质那样刺鼻难闻,而是略带芳香。
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决定了古人选择艾草作为灸疗材料:
第一,古人认为艾草具有驱邪、避祸的作用。古人发现艾草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不是很呛人,却可以驱赶蚊虫叮咬、恐吓猛兽,所以认为艾草具有祓除不祥的作用。中国民间有五月初五采艾草的习俗,将艾草悬挂在门框上方,这样就可以禳除毒气,保佑全家安康。古代还有采艾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所以你看,中国的文明是连续的,已经绵延了几千年,这和其它古老文明不同,他们早就断裂了,比如今天的埃及早就不是年前的那个埃及了!
第二个原因,艾草还和古代的宗教仪式有关。大家都知道,殷商时期盛行一种占卜术,商王几乎每事必卜,那么商人是如何占卜的呢?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复原的甲骨占卜程式,其中有一项是“灼骨”,即占卜者用艾绒或干火草捻成圆柱状或豆粒状成椎形,置于羊胛骨的无脊面,持火绳绕骨数圈,点燃骨上的艾绒或火草,一般是从骨扇宽薄一端开始燃起,一排排地也依次烧向骨臼一端,直至骨面布滿灼痕为止,每骨可烧八九次至十余次。卜者开始唸唸有詞,並不时吹火助燃,有时还要在卜骨的正面用火迅速点一下,务使骨面出現轻微裂纹。最后由巫师观察骨面裂纹释兆,判断吉凶。并将占卜过的羊骨埋葬或烧掉,以示神圣在这里。艾草和占卜联系在一起,可能具有辅助燃烧和禳除邪气的双重功效。
考古发现的殷商时期的龟甲(左为外面,刻有文字;右为内面,有烧灼的痕迹)
第三个原因,古人很早就发现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称之为“医草”,既可外用,又能内服。在《神农本草经》中,艾名为白蒿,将其列为上品,味甘、性平,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上述种种特点,可能是古人最终唯独选择艾草作为施灸的材料,“灸”也就成了“艾灸”的简称。(未完待续)
北京医院与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协作,在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哮喘门诊,利用无痛电子胃镜、胶囊胃镜、胶囊肠镜、食道24小时PH-阻抗检测、72小时无绳胶囊pH监测、食道测压等先进技术设备,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开展中西药物、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在内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及反流相关性疾病(包括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咳嗽、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咽喉反流等)。
白兴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咳嗽、哮喘、抑郁症、面肌痉挛、带状疱疹后遗症、戒烟戒酒、各种疼痛以及多种过敏性疾病。发表论文及专著40余篇(部),其中在英国出版的专著Acupuncture:VisibleHolism,提出了新的针灸起源观及中英文新概念“看得见的整体观”(VisibleHolism),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包括《美国医学会杂志》与《英国医学杂志》在内的许多主流医学媒体都对此书作了介绍,许多国家和大学图书馆都予以收藏,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出诊时间医院周二、四、六上午赛盛泰康门诊部周一上午、周五下午
北京医院
Guangji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