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国力最弱。甚至连后来被韩国吞并的郑国,都曾屡屡击败韩军。韩国之弱,由此可见。不但如此,在进入战国后,韩国政坛还发生过一件惊天大案:公元前年,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严遂雇佣聂政刺杀了相国侠累,还连带杀死了韩哀侯等等数十位韩国政要!幸亏韩国太子若山被大夫许异一脚踢倒,才避免了韩国政坛核心人物被一锅端的悲剧。
一位杀手能在众多侍卫簇拥之下翻天蹈海,虽然是聂政武艺高强,但也足见韩国之弱——甚至还招揽不到足够的精锐卫士,来保卫国君和相国!
如此羸弱不堪的韩国,自然被人屡屡欺负。
韩懿侯二年(公元前年),魏国在马陵(今河南长葛东北)大败韩国;韩懿侯九年(公元前年),魏国又在浍(今山西翼城东北)打败韩国;韩懿侯十二年(公元前年)去世,儿子韩昭侯继位,次年秦国就在西山(今河南洛宁西南)击败韩军;韩昭侯二年(公元前年),居然连二流国家宋国也攻占了韩国的黄池(今河南新乡市封丘县),魏国则趁机攻占了韩国的朱……。
韩氏先人可是曲沃桓叔,是三晋中唯一的晋国正统后裔。可如今,韩国不但国力远不如魏、赵,甚至屡次被郑国、宋国这样二流小国羞辱,真是丢尽了祖先的脸!
当前的韩国积弱难返,四周又是魏、秦、楚等强国环视,该如何走出这样的危局呢?韩昭侯虽然想改变,一时间却不知从何下手。
就在韩昭侯进退维谷之际,一位毫不起眼的大夫突然进言,提出了打破僵局的良方:“我们不如执珪去拜见魏国之君,魏君志向就能够在韩国实现,那么他必然会转而向天下用兵、消耗魏国国力。天下诸侯由此而厌恶魏国,必然要联合韩国。如此一来,我们虽然向一人低头,却赢得了万人之心。所以说,削弱魏国军力,加重韩国权势,没有比朝觐魏国更有效的办法!”所谓“珪”,是帝王朝会时所拿的一种玉。让韩昭侯“执珪”去朝见魏君,就是让他向魏君称臣!(《战国策·韩策三·谓郑王》)
是什么人这么大胆,敢让自家国君向他国称臣?!
提出这一建议之人,原本就是郑国人,名叫申不害。在韩国吞并郑国前,申不害居住在京邑(今河南荥阳东南),是位上不了台面的“郑国贱臣”,地位极为低下。这么一位贱臣所说的话,韩昭侯能听吗?
其实,韩昭侯继位之后深感韩国国力羸弱,早就有心改变这一局面。同属三晋的魏国,就是因为魏文侯重用李悝进行变法,才会变得这么强大。因此,韩昭侯也想在韩国变法,以壮大国力。为此,韩昭侯四处网罗人才,而申不害就是韩昭侯发掘的人才之一。
曾有段时间,韩昭侯遭遇了重重阻碍,产生了畏难情绪,对申不害抱怨:“法令制度很不容易实行。”申不害却回答:“所谓法,就是有功必赏,因才而封官。现在国君设立了法令制度,却又听从身边近侍的请托,这就是法治难以实行的原因所在!”
韩昭侯听了,羞愧不已,连忙答道:“从今天开始,我知道如何实施法令、该如何听取建议了。”
不久后,申不害却突然前来,为他的堂兄请求官位。
韩昭侯严正地回答:“这不是我从您那里学到的东西。难道要我听从您的请托,却败坏您的治国之道吗?还是让我回绝您的请托呢?”
申不害听了,吓得连忙向韩昭侯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昭侯公开说,他向申不害学习治国之道,可见两人虽为君臣,可也是师生。这种关系下,申不害劝韩昭侯暂时对魏国示弱,以换取韩国的喘息之机,韩昭侯能不听吗?
很快,韩昭侯就依申不害所说,前往魏国朝觐魏惠王了。
东周局势的发展,正如申不害所料。在韩昭侯称臣之后,魏惠王很快就放过了韩国,转而将重心放到了秦、赵、齐等等大国上。公元前年,因为赵国怂恿宋、卫等国伐魏,魏惠王一怒之下,大举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并最终攻破了邯郸。可不想齐国却趁虚而入,伪攻魏国襄陵(今河南睢县)来迫使魏军撤退,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或今山东巨野东北)伏击了魏军,让魏军大败而还!
魏国在桂陵的大败,充分证明了申不害谋划功力之深,也让韩昭侯对他更为倚重。两年后(公元前年),韩昭侯毅然提拔这位曾经的“郑国贱臣”为相国,在韩国推动变法。
因为申不害主导了韩国的变法,他往往被后人划归为法家人物。但申不害所学的却是黄老之术,秉持“静因无为”而立刑名法术之纲的理念。所谓“静因无为”,实际上就是在不改变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起能与现实相适应的一套法律体系,并通过督责考绩的办法将其推广实施。在历史上,申不害变法也被称为“术治”。
何谓“术治”?
曾有一次,韩昭侯假称掉了一只手指甲,故意装出四处着急寻找的样子。左右之人见了,有人就割下了自己的指甲以献给韩昭侯。经过这次事件后,韩昭侯就能考察身边近臣哪位是真正忠心而诚实。
这就是“术”治的关键要领之一:以自己知道的事物去询问下属,那么之前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也就能知道了;深入地去了解一件事,那么之前自己不清楚的事物也能够分辨清楚。
又有一次,韩昭侯派出使者前往县中巡视。当使者回来汇报时,韩昭侯问他:“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使者想了想,好像一路上没发生什么重要的事,便老老实实回答:“没看到什么。”
可韩昭侯还是让他仔细再想想:“虽然如此,你路上究竟看到了什么?”
骑士又想了想,终于提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县城南门外,有头小黄牛在吃道路左边的禾苗。”
韩昭侯顿时大为兴奋,立马告诫骑士:“不准将我问你的这番话泄露出去!”
随后,韩昭侯下令:“禾苗生长之上禁止牛马进入他人田地的法令早已颁布,可地方官吏却不把这当回事。立即将牛马进入农田的数目报上来,如果调查有误,将从重惩罚责任官吏!”
大臣们听了,赶紧四处巡查,调查出县城三个方向上都有此类事件,然后赶紧上报。
韩昭侯看了这份报告,独独没提到南门状况,马上严斥官吏:“还没有全部报告上来!”
官吏们无奈,只得再次详查,结果在南门又查出小黄牛进入农田的事来!
这件事之后,地方官吏顿觉韩昭侯能明察秋毫,人人都惶恐不安地谨守职责,不敢胡作非为。
韩昭侯只知南门有小牛吃禾苗的事,却以此督责下属严查,结果其它三门所发生的类似事件都被查出来了!这就是用“术”来推广政令的方法之一。
所谓“术”,按韩非子的总结,就是根据才能而授官,按照名位去责求业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对一国之主而言,不可能凡事都亲力亲为,也不可能万事皆通。因此,在治理国家时,最重要的就是管“人”,而不是管“事”。只要能熟练运用各种“术”,就能够管好“人”,让群臣都积极主动地去做事,那么人主就能“静因无为”而实现天下大治。
以此而言,“术”治之法,是人主必须掌握的。
不过,人主能“术”治,难道人臣就不能以“术”而应吗?
在魏国围攻赵国邯郸的关键时刻,申不害想劝说韩昭侯与其中一方合作。但他摸不清韩昭侯的偏好,害怕言语不合而失宠,一直都不敢表明自身态度。
就在申不害犹豫不决时,韩昭侯却先咨询他的意见了:“我该加入哪一方?”
申不害有些急迫,仓促中赶紧使出“缓兵计”,说:“这是社稷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下臣请求慎重思考后再回答!”
下朝后,申不害急忙私下怂恿两位大臣赵卓与韩晁,说:“二位都是国家的辩才,做人臣子的,哪能每次进谏都被采用,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赵卓、韩晁听了,立刻上朝,向韩昭侯阐述了各自的看法。而申不害则在一旁小心地察言观色,揣测韩昭侯更赞赏哪种主张,然后自己再根据国君的喜好而进言,果然,韩昭侯大为欢喜,对申不害也更加倚重了。
就在申不害地位渐高后,别国权贵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