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前两天我做了个胃镜检查,说是上皮内瘤变,听说这是癌前病变,我是不是得癌了啊?”
“你的报告书上是怎么说的?”
“上皮内瘤变,就是变成瘤了吗?”
“这个嘛……听我慢慢说~”
现实中,临床医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以上的对话,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这只是一种癌前病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又不必过于忧虑。
上皮内瘤变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宫颈表面上的一些细胞变得有点儿像癌细胞了,在医生的报告中,上皮内瘤变通常写作CIN,对于病理医生来说,还有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改变:不典型增生。
一旦报告中出现类似的字眼,那就要打起十二分警惕啦。
当然,这个“有点儿像”必须是由专业的医生在放大几十倍上百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出来的,根据有点像癌细胞的数量,还可以把上皮内瘤变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为CINⅠ、CINⅡ、CINⅢ,数字越大,就越接近我们平常所说的癌。
癌前病变又是什么?
随着知识的普遍,很多人都明白:癌症是慢慢发生的。
比如说,可能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中,经历了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三个阶段,这也是细胞变得越来越恶性的过程。
癌前病变,就是由良性病变到恶性病变的中间状态,在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变成恶性肿瘤,但是如果能够及时处理掉,比如做手术切除、消除炎症等,癌前病变又能回复到正常状态。
所以,癌前病变是一种可逆改变的状态。至于浸润癌,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它是一种不可逆的改变。
癌前病变背黑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把癌前病变范围扩大了,一些常见的良性疾病并不是癌前病变,还有人直接把它当做癌,把自己吓得够呛。
有哪些常见的癌前病变?
◆胃肠息肉,尤其重视家族性息肉病、多发息肉。
◆黏膜白斑(口腔、食管、阴茎、外阴和宫颈处的白斑);
◆宫颈重度糜烂、子宫不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
◆胃肠道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久治不愈的溃疡、炎症性肠病、不典型增生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易受摩擦的黑痣、皮肤慢性溃疡和色素干皮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有典型的、容易被发现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的未来不一定就是癌
事实上,癌前病变者体内连一个癌细胞都没有,两者关系类似鸡蛋和小鸡的关系,鸡蛋会成为小鸡吗?没有孵化条件,鸡蛋永远是鸡蛋,即使有了孵化条件,不见得所有鸡蛋都能成为小鸡。
鸡蛋的未来不一定是小鸡,癌前病变的未来也不一定是癌。
医学上有些疾病被认为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如肝硬化可能发展为肝癌,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宫颈糜烂可能会发展为宫颈癌,Barrett食管可发展成食管癌,等等,这些疾病称为癌前病变。
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肿瘤三级预防的需要,将防癌关口前移,“防癌于未然”,最大程度规避患癌风险。
比如乳腺增生病(BI-RADS分级不良者)最好手术切除;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可以根据HP情况选择性服药治疗;
慢性病毒性肝炎要定期查肝功和肝脏彩超,一旦异常就需规范治疗;
对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建议肠镜下切除;
宫颈糜烂的患者定期妇科检查,必要时行物理治疗,并注意避免不良性生活习惯和性卫生,像宫颈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这种宫颈癌前病变真正需要患者本人加以重视。
大多数癌前病变发展成癌一般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所以仅仅发现癌前病变,不要大惊失色,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合理规范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者戒烟,嗜酒者戒酒,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并要养成定期检查身体的好习惯。
癌前病变需要治疗吗?
答案是肯定的,是要处理的。
比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一般会自然消退;CINⅡ可能会自然消退,也可能变成CINⅢ;CINⅢ则可能癌变。
因此,如果是确诊为CINⅠ,很有可能会自然消退,所以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包括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
CINⅡ、CINⅢ就有可能发展成宫颈浸润性癌,这时候需要处理:冷冻治疗、LEEP术或者冷刀锥切术,总而言之,能够及时切除就可以大大减少后患了。
但是癌前病变并不是切除了就万事大吉了,它其实是在提醒你:你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即使切掉了,但致癌的因素可能还在!
所以,如果报告单出现癌前病变,你只需做好以下几点:
◆不必过于紧张,只有小部分癌前病变才会演变成癌;
◆重视起来,该复查的时候主要定期复查,该治疗的时候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去除不良刺激,癌前病变可以逆转成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