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镜:
1)检查项目介绍:胃镜检查可以观察的范围有咽喉、食道、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降部及十二指肠乳头;因此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以下病变: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癌、贲门口有无松弛、有无食管裂孔疝、胃炎(可以明确胃炎的严重程度,同时取活检明确有无萎缩性胃炎、有无肠化、有无不典型增生、有无癌变等,也可以同时取活检检查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无胃溃疡、有无胃息肉、有无胆汁反流及有无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
2)推荐检查的对象:所有患者,胃镜检查分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
3)检查前注意事项:当天早晨需空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禁食时间稍长),而且在做胃镜之前还需完善传染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的化验,如口服由抗凝药,能否停服需咨询大夫,做无痛胃镜还需要行心电图检查和抽血化验肝功能。
二、上消化道造影(俗称:钡餐造影):
1)检查项目介绍:此项检查可以明确食道(无短食管、食管憩室、食道有无扩张或扭曲、食道有无狭窄、食道排空的快慢、贲门有无狭窄)、胃(可以明确有无胃下垂、胃动力、胃排空情况)、幽门、十二指肠(有无狭窄、扩张、排出是否顺畅,排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等病变。
2)推荐检查的对象:存在吞咽不顺畅、腹胀、呕吐症状的患者。
3)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当天需空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禁食时间稍长);
三、食道高分辨率测压:
1)检查项目介绍:此项检查可以明确食管动力、食管扩约肌压力、有无食管裂孔疝等。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明确吞咽困难的原因(以明确是否为贲门失弛缓症及类型、有无结蹄组织病的可能);
2)推荐检查的对象:所有患者,特别是存在吞咽、胸痛的患者;
3)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当天需空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禁食时间稍长),检查前需停止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和抑酸药一周左右。
四、食管测酸(食管PH-阻抗监测):
1)检查项目介绍:此项检查可以明确食管有无胃酸反流及反流的次数和严重程度,不但可以明确是酸反流还是碱反流,并且还可以明确是气体反流还是液体反流,以及反流事件的发生与难受症状的相关性。
医院引进24小时动态胃酸监测及PH阻抗,食管测压,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h-pH监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诊断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金标准"。pH监测的可重复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
pH监测可用来评价症状与(酸)反流的相关,24hpH监测可确定是否存在食管酸反流、酸反流的程度(频率及时间)、类型以及症状是否与酸反流有关,从而推算出食管接触反流胃酸的时间等情况。
2)推荐检查的对象:所有患者,特别是存在烧心、胸痛、咳嗽、哮喘的患者以及服用抗反流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
3)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前建议停服抗反流药物(抑酸药、促动力药及胃粘膜保护剂)1-2周以上;检查当天早晨需空腹,检查完成后可正常进食;而且之前还需完善传染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的化验。
五、唾液胃蛋白酶检测:
1)检查项目介绍:胃蛋白酶大量存在于胃内,如在唾液、痰液及鼻部、耳部、鼻泪管等部位分泌物中检测到超过一定浓度的胃蛋白酶,均提示存在胃食管反流病。
2)推荐检查的对象:存在咽喉部症状(如咽痒、咳嗽、喉痉挛、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口腔症状、耳部症状、鼻部症状以及眼部症状的患者。
六、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不同症状,有时候还可以行以下检查:
1)心电图、冠脉CTA、冠脉造影、心脏超声检查以排除心血管疾病;
2)行胸部CT、肺功能检查以排除胸部、肺部疾病;
3)行腹腔CT、超声以及血管CTA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疾病或血管疾病;
颈椎、胸椎相关影像学检查。
七、备注:
1.检查结果阴性怎么办?
建议可以行药物诊断性治疗,需足量、足量程,讲究个体化、全面治疗,我们可以给您一个最合理的建议。
2.饮食控制不容忽视
需注意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睡前进食;忌烟酒、浓茶、浓咖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和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进食蔬菜、水果和适当饮水十分必要,保持大便通畅和愉快的心情,适当体育锻炼均十分重要。
(季锋:第一排左四)
季锋:
季锋,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专家,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委员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师从中科院汪忠镐院士,国内首位胃食管反流病医学博士。专注于胃食管反流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参与组建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科,擅长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腹腔镜heller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其它腹腔镜手术,还擅长胃镜下Stretta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特别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余例,病例数居国内首位,形成规模化和专科化效应,并形成一整套针对各种类型反流采取的综合治疗模式。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厅级科研项目三项,获厅级科研成果一项及厅级科研成果专著一部。获年河南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