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是指食管黏膜受损愈合过程中,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生。多发生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患病率达10%~15%。根据BE长度分为短节段型(SSBE,3cm)和长节段型(LSBE,≥3cm)。根据BE内镜下形态分为环周型、舌型、岛型。BE是食管腺癌(EAC)的癌前病变,统计表明其进展为EAC的年平均风险为0.1%~0.6%。因此,BE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非常重要。
BE诊断标准
各国指南诊断标准不一(见下表)。我国一般认为内镜下食管鳞状上皮与胃柱状上皮的交界线(SCJ)相对胃食管连接处(GEJ)上移≥1cm,且病理证实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
BE内镜诊断
白光内镜(WLI)下表现容易识别,即胃食管连接处(GEJ)近端出现橙红色天鹅绒样黏膜上皮,与灰粉色光滑的正常食管上皮形成鲜明对比。目前WLI定位BE主要有2个标志,即SCJ和GEJ。其中SCJ因食管黏膜呈灰粉色,与胃橙红色黏膜分界清晰容易识别。但GEJ的界定尚存争议,理论上以食管纵行栅栏样血管末端更为准确,实际上多数国际指南推荐的是近端胃皱襞起始部。为提高BE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可联合染色内镜观察。
图一胃食管连接处(GEJ)
图二BE内镜下表现
图三BE内镜下表现
图四BE伴EAC内镜下表现
鉴别诊断
1.食管裂孔疝:二者在内镜下均有SCJ上移,可借助食管下段栅栏样血管网进行鉴别,SCJ上移伴栅栏样血管网,则考虑BE;反之,无栅栏样血管网则考虑食管裂孔疝。
图五食管裂孔疝与BE内镜下鉴别
2.胃黏膜异位症:食管上段多见,多伴BE发生,可根据栅栏样血管鉴别,异位的胃黏膜缺少该结构。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玫瑰色-橘红色的天鹅绒样斑块,椭圆形或圆形,较易识别。
图六食管胃黏膜异位与BE鉴别
治疗
1.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常作为首选,可依症状轻重调整剂量。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s)较传统PPI有起效快、抑酸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未来可能成为治疗BE反流症状的热点药物。此外,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等对控制症状有一定疗效。
2.内镜:①消融术:射频消融(RFA)或氩离子束凝固术(APC)等;②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3.外科: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或BE癌变行手术切除或胃底折叠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