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病房不太忙,
听我慢慢来说道。
主任教导在耳旁,
医学发展要跟上,
常把科学前沿追,
力做优秀技术郎!
胃里长肿瘤,在十几年前,这常常需要开刀,而现在却可以微创治疗
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下面就结合病例讲讲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病例分享
患者女性,58岁,因“发现胃粘膜病变3月”就诊。
放大胃镜
胃体中部后壁见局部隆起,表面颗粒样,约2cm大小,NBI放大见局部病灶有边界,隆起呈轻微不规则绒毛结构和网格血管结构混杂,绒毛边缘可见LBC。
前壁见一8mm大小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后壁近幽门见局部隆起,表面颗粒样,约2cm大小,NBI放大见局部病灶有边界,隆起呈不规则绒毛结构,绒毛边缘可见LBC,绒毛密度高,绒毛内微血管不规则。
后壁紧邻局部隆起处口侧又可见一1.5cm大小黏膜下隆起,幽门孔圆,开放好。
检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和胃体IIa病灶,考虑腺瘤或黏膜高级别瘤变,胃窦SMT。
活检病理
“胃窦、胃体”黏膜示慢性炎,伴腺体中度异型增生。
超声胃镜
胃窦、胃体多发黏膜隆起,超声印象:胃窦前壁息肉,胃窦后壁息肉样增生病变;胃体中部后壁黏膜增生改变。
入院后完善检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CRP、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组合、肿瘤四项、甲状腺三项、艾滋+梅毒等正常范围内,腹部B超及心超均未见异常。
根据术前评估,建议内镜切除治疗,拟行ESD术切除病变
ESD优势
1.完全在胃镜下完成,无体表切口
2.没有切除固有脏器,保持胃肠道的完整性
3.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这简直是我的福音哪!
我要选择ESD术。
ESD手术图
术后病理
“胃窦ESD标本”黏膜腺体中度异型增生(黏膜粗糙区内病灶有两处,大小分别为1.2*0.7cm、1.2*0.9cm,二者间相隔1cm),距最近侧切缘0.6cm,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未见异型腺体,周围黏膜示中度慢性萎缩性炎,肠化(++)。
“胃体ESD标本”黏膜腺体中度异型增生(病灶大小1.6*1.4cm),局灶示高度异型增生(范围0.16*0.2cm),病灶距最近侧切缘0.5cm,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未见异型腺体,周围黏膜示中度慢性萎缩性炎,肠化(++)。
目前术后恢复良好,定期随访中
ESD是个什么技术呢?
ESD
(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是指利用各种电刀对大于2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
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虽说,这手术这么方便
但只适用于早期肿瘤哦!
输12
ESD操作方法
1、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首先行常规内镜检查,了解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结合染色和放大内镜检查,确定病灶范围、性质、浸润深度。
2、标记:确定病变范围后,距病灶边缘约3~5mm处进行电凝标记。
3、黏膜下注射:注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甘油果糖、透明质酸钠等。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行多点黏膜下注射,将病灶抬起,与肌层分离,有利于ESD完整地切除病灶,而不容易损伤固有肌层,减少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4、切开: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再深入切开处黏膜下层切开周围全部黏膜。
5、黏膜下剥离:在进行剥离前,要判断病灶的抬举情况。
适应证
1、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①大于15mm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②早期食管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内镜等检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浸润深度,局限于m1、m2、m3或sm1且临床没有血管及淋巴管侵犯证据的高、中分化鳞癌。
③伴有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Barrett食管。
④姑息性治疗,适于侵犯深度超过sm1、低分化食管癌、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及拒绝手术者,并需结合放疗。
2、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①不论病灶大小,无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②肿瘤直径≤30mm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③肿瘤直径≤30m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sm1黏膜下癌。
④肿瘤直径≤20m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⑤大于20mm的胃粘膜上皮内高级别瘤变。
⑥EMR术后复发、再次行EMR困难的黏膜病变。
⑦高龄、有手术禁忌证或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拒绝手术者可视为ESD相对适应证。
3、早期结肠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①无法通过EMR实现整块切除的>20mm腺瘤和结肠直肠早期癌症。术前需通过抬举征、放大内镜或EUS评估是否可切除。
②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和早期结肠直肠癌。
③大于10mm的EMR残留或复发病变,再次EMR切除困难的病变。
④反复活检仍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
禁忌证
(1)严重心肺疾病
(2)血液病
(3)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在凝血功能未纠正前严禁行ESD
(4)病变浸润深度超过sm1为相对禁忌证
并发证
出血、穿孔、狭窄最常见
应用前景
ESD的开展,使得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且患者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病员耐受性好,治疗效果理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
ESD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的发现率及内镜治疗水平,目前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1]王金臣,石丽红,唐成祥.ESD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费效比对比观察[J].中外医疗,,35(16):47-48+63.
[2]刘靖正,姚礼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39(02):-.
[3]周平红,蔡明琰,姚礼庆,执笔.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专家共识意见[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11(05):-.
说了这么多
各位了解ESD技术了吗
希望通过本次闲聊
能给各位看官带来帮助
那么咱们下期再见!
无锡人医消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