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粘膜活检2靶向活检

靶向活检------网上查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查到内镜靶向活检的标准概念,只能靠字面意思自己来理解了。靶向活检,像打靶射击样需要命中目标一样,内镜活检是要取到目标组织,其实这是日常内镜活检的基本要求,但靶向活检与日常粗放活检有区别。

日常取活检要求是“取到组织”,可有很多时候取到的却不是目标组织,这就是时常遇到的“高度疑癌而病理非癌”实际“假阴性”的现象。所以病理回报不是癌,如果你高度怀疑的话,建议再次活检吧。

这里的目标组织暂且定位为癌组织,所以其目标是比较广泛的。“靶向活检”常见的内镜下目标可以是癌、早期癌、腺瘤、肠化生及Barrett食管等;除了内镜下的活检目标外,靶向活检还用在乳腺、肺及前列腺等脏器的活检上面。

靶向活检就是像打靶一样需要精确的命中目标,所以这里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活检要求,首先是准,然后是精,也就是“精准”的活检喽。在放大内镜+电子染色(ME+NBI或者ME+FICE)能够清晰的显现异常目标区域的边界和表面情况,这些就构成了我们靶向活检的“靶子”。我们的活检钳要朝向并靠近它们,最终夹取有效的组织。完成活检“打靶”的任务。

A黄线示病灶与周围黏膜间分界线;B白线示不规则血管结构

A黄线示病灶与周围黏膜间存在不规则边缘:

B黄色箭头示病灶边缘多刺状凹陷区域

上面2图来自一篇文章,对比普通白光与ME+NBI对微小病变(0-10mm)诊断价值的研究。其结果说明ME+NBI能够比普通白光内镜更容易找到早期癌并得到有效的病理支持。这些研究和图片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让我们知道(小病变)靶向活检的靶子到底是什么。

微小病变经过ME+NBI或ME+FICE得到目标区的2个主要内容:病变边界(DL)和不规则微血管(IMPV),这两者构成了靶向活检的主要目标区域。它们是我们心中的“十环”。当然这是对凹陷型的早期胃癌来说的,以前我还经常提到Pit结构称之为(粘膜腺体)表面微结构,跟这个IMPV是不一样的。不过“微血管+微结构”的方法对所有类型早期胃癌的的诊断研究结果还没有看到。

尤其是怀疑早期癌的时候,不能盲目活检,这样可能会给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麻烦。最好的就是ME+NBI推测癌否与浸润深度而不取活检,直接行ESD治疗,最终大体病理证实。当然了,这种情况除了日本人弄的这么精准之外(可能是病理的早诊断标准也比我们宽泛),我们还是要先取病理的。所以其次就是,如果我们不得不取病理,那就要取好病理,所以靶向活检的概念顺理成章。

不过记得,有了精准的活检,一块组织足够。因为如果第一块取不准,后续出血对局部情况的破坏,会让你对原来观察仔细的病变范围瞬间消失。也就是,第一块取不准,第二块就更取不准了。不是不让多取,而是要取准。这是对微小病变而言,对于进展期癌来说还是要取4-6块的。

病理科的同志们看到我们送去的组织比较大,就会心情愉悦的固定、包埋、染色,包括阅片时都是敞亮的。但我们如果送的组织过小,制片和阅片会变得为难许多-----因为太小。组织过小一般是取偏了或者使用经鼻胃镜活检钳(咬杯较小)进行活检,所以放大内镜使用普通活检钳你一定要“取准足够的一块”哦,才可以不让病理科失望,也不至于让自己失望。

问题:放大内镜看到了,会不会却取不到?

我觉得,有可能啊,因为在放大内镜下的活检钳的微小操作也变得忽忽悠悠。所以在ME+NBI活检时,一定要将视野和清晰度调整在可控范围时进行活检,否则容易“跑偏”哦。

以上内容,个人搜集整理科内学习之用,请勿作他用或恶意转载,谢谢!









































刘云涛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nc.com/bsgby/12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