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腺癌的化学预防
食管腺癌(EA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西方人群中,而在亚洲人群中EAC病例也急剧增长。几乎所有的EAC都是由Barrett食管(BE)这一癌前病变进展而来,BE是EA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然而,BE进展为EAC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并且BE患者通常是无症状的。因此,任何EAC预防策略都必须是低危害的,这样才能具有临床价值。由于目前的EAC筛查方法和BE监测方法都存在技术上的风险,而且医疗负担沉重,因此,药物及饮食等化学预防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已有多种可能的化学预防方案被尝试应用。研究最多的是质子泵抑制剂(PPI),其对于BE患者有一定的EAC化学预防效果。最近的一项随机试验显示,高剂量PPI比低剂量PPI更加有效。一些质量尚可的观察性及随机对照试验也证实了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预防效果,但其对人体的较大危害使其无法在临床常规应用。其他方案(如他汀类药物、二甲双胍、雌激素)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其用于EAC化学预防。尽管在EAC化学预防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化学预防方案。
Originalarticle(论著)Diabetesmellitustype2drivesmetabolicreprogrammingtopromotepancreaticcancergrowth2型糖尿病通过驱动代谢重编程促进胰腺癌生长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DM2)是胰腺癌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但其生物学机制尚不明了。本项研究旨在为阐明这一机制提供直接证据。本研究假设是DM2促进胰腺癌的进展,而二甲双胍则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我们应用条件培养基模拟DM2来研究葡萄糖和胰岛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研究了降糖药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对胰腺癌的作用。利用原位和同种异体移植小鼠模型(Leprdb/Leprdb)研究糖尿病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结果:我们发现,糖尿病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糖尿病小鼠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力(如上皮间质转化)的增强是由功能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变化所引起的,也就是说是激活了AKT/mTOR信号通路。二甲双胍可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AKT/mTOR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肿瘤生长。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小鼠经二甲双胍治疗后,其代谢谱发生了改变。
结论:DM2通过改变胰腺癌细胞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增强其增殖和侵袭能力,从而促进胰腺癌进展。我们的动物模型为糖尿病与胰腺癌进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为二甲双胍的作用及其对于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潜在治疗价值提供了新的认知。
Towhatextentshouldtheintestinalberesectedproximallyafterradiotherapy:hintfromapathologicalview
放疗后直肠癌手术近端肠管应切除多少:病理角度的思考
背景:新辅助化放疗(nCRT)会增加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有报道显示,吻合时至少保证有一端是未被放射损伤的肠管,可降低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然而,放疗对残留乙状结肠确切的损伤范围目前尚不明确。
方法:我们对44例直肠癌手术标本中近端肠管的放射性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其中21例在nCRT后接受了传统切除术(nCRT-C组),23例在nCRT后接受了近端扩大切除术(nCRT-E组)。另取13例仅接受新辅助化疗(nCT)的直肠癌手术标本作为对照。每隔2cm对手术标本进行取材。采用放射性损伤评分(RIS)和血管抑素水平及其分布模式,对切除的近端肠管进行放射性损伤评估。
结果:与nCT组相比,nCRT组近端肠管的RIS评分更高,血管抑素水平更高,血管抑素呈弥散分布的比例更高。随着距肿瘤距离的增加,上述指标逐渐下降;当距离肿瘤20cm以远时,上述指标与nCT组肠管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与nCRT-C组相比,nCRT-E组近切缘中位RIS评分更低(2vs4,P=0.),血管抑素呈非弥散分布的比例更高(87%vs55%,P=0.)。
结论:直肠癌近切缘的放射性损伤程度与近端肠管切除长度负相关;当近端切除长度超过20cm时,近切缘基本没有放射性损伤。建议nCRT后直肠癌手术近端肠管至少切除20cm。
Prevalenceof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apopulation-basedcross-sectionalstudyinsouthernChile
胃食管反流病在智利南部的患病率: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背景:本研究旨在评估智利南部Temuco地区成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病率,并分析与GERD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方法:本研究开展于年,采用一种已被证明有效的GERD问卷,对智利南部Temuco地区的普通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Temuco城区有,名居民,城区分为四个区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水平。按52.8%的GERD患病率、3.0%的准确率、95.0%的可信区间及1.15的设计效应估算所需样本量。通过地区抽样建立组群,计算GERD患病率,并通过两变量及多因素分析评估其影响因素。
结果:从四个区域共计纳入了1,名研究对象(女性占47.9%,中位年龄40岁)进行问卷调查。GERD患病率为44.8%。最常诉及的症状是反流。1/3的研究对象采用了药物来控制症状,按照问卷评估,这些人均被认为患有GERD,尽管其中68%的人从未就医。GERD的发生与年龄(P0.)和性别(P=0.)显著相关。
结论:在本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中,GERD患病率高达44.8%,其发生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Verrucousantralgastritisinrelationto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nutrition,andgastricatrophy
疣状胃窦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营养状态及胃黏膜萎缩的相关性
背景:英文文献中鲜有关于疣状胃窦炎(VG)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VG的临床和内镜特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