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憩室:指消化道壁层局部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状,膨出部分往往肌层薄弱或缺失。憩室内食物残渣或消化道内容物如果存留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憩室相关并发症,包括憩室炎、出血、穿孔、梗阻以及恶变等。但大多数消化道憩室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在内镜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一、咽食管憩室
食管憩室多数没有症状,通常不需治疗。少数可合并吞咽困难、憩室炎、食管炎、出血或穿孔等表现,食管中段憩室引起食管-支气管瘘可出现吸入性肺炎。
Killian-Jamieson憩室:是咽食管憩室的一种,发病率较低,为食管颈段侧壁憩室或食管连接区侧壁憩室,多发生于颈部食管前侧壁(环咽肌横行纤维和食管外侧纵行肌下的间隙)。
图一Killian-Jamieson憩室伴食管重度狭窄(咽部结构异常,食管入口处粘连,狭小食管入口和周围增大的憩室)
Zenker憩室:为下咽部局限性黏膜膨出,位于咽与食管交界处,又称咽食管憩室,临床上较为少见,多无症状,早期表现往往为咽喉不适及吞咽困难,伴胸骨上窝压迫感,少数患者可有反流、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部不适、胸骨后疼痛、慢性咳嗽、复发性肺炎或表现为甲状腺水平部结节。Zenker憩室因缺乏肌纤维,憩室壁菲薄,盲目进镜易发生穿孔,应在内镜直视下缓慢进镜。
图二zenker憩室
Rokitansky憩室:发生于食管中段气管分叉部附近,多是由肺结核等所致肺门淋巴结炎症牵拉造成,随着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的控制,伴有临床症状的Rokitansky憩室越来越罕见。
图三zenker憩室钡餐透视及内镜图像
二、胃憩室
胃憩室是指胃壁的局限性袋状扩张或囊样突出。患病率较低,大部分出现在胃底和胃窦,临床上多无特殊表现,属无症状性憩室。造影及胃镜是诊断胃憩室有效方法。
图四胃窦憩室
三、十二指肠憩室
主要见于球部及降部。较为特殊的Lemmels综合征是由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导致胆道和胰腺慢性炎症、结石等,临床上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发热、黄疸等,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可缓解,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首选ERCP诊治。少数患者需外科手术治疗,包括憩室切除、胃大部切除术等。
图五十二指肠憩室(分别为十二指肠憩室造影;十二指肠球部憩室;十二指肠球部窦道、憩室;十二指肠降部憩室)
四、小肠憩室
Meckel憩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为回肠襻的一个盲袋状先天性肠道畸形,通常位于距回盲部约40-cm的回肠,发病率约2.0%,多数终生无症状,当出现并发症时才会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肠梗阻(最多见)、消化道出血、憩室穿孔、憩室炎、憩室新生物等。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憩室的诊断率高。约50%憩室内存在异位组织,其中胃黏膜组织最常见,亦可见胰腺组织、空肠黏膜组织等,并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与阑尾炎鉴别困难,诊断困难者可腹腔镜探查。
图六Meckel憩室CT及内镜下表现
五、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有症状者罕见,如合并出血、炎症等并发症,也可造成严重后果,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
图七结肠憩室(A:回盲部多发憩室;B:乙状结肠单发憩室;C:吻合口周围憩室及粪便填塞;D:乙状结肠憩室出血)
六、憩室病的治疗
消化道憩室多数没有症状,通常无需治疗。有明显症状或巨大憩室如出现憩室炎、溃疡、出血、梗阻、穿孔或瘘管形成、癌变等,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内窥镜下配合辅助器械肌切开术已在全球广泛应用,相比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效、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目前已证实,内镜下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subs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septumdivision,STESD)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
图八内镜下经黏膜下隧道憩室间脊切开术
食管憩室距门齿18cm左侧壁,大小约3cm,前置锥形透明帽,自距门齿15cm处注射针黏膜下注射,使黏膜抬举,Flush水刀建立隧道,暴露憩室脊间隔,Flush水刀离断脊间隔,长约3cm。观察憩室变浅,置放钛夹封闭隧道口及黏膜破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