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普及的一个现状是愿意掌握医学知识的年轻父母们看了不少文章听了不少讲座,可是孩子一发烧,该怎么紧张还怎么紧张,即便能够坚持,过了几天也扛不住了。这是什么原因哪?原因有五点。一是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不足,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健康知识普及不足,家长们对儿童的生理特性了解不够。二是对药物的基本知识了解的不够,加上中国的特殊情况,除了现代药物外,还有中草药和洋中药。三是不了解医生是怎么开药的,尤其在是中国特殊的医疗大环境和医患关系的背景下。四是对疾病尤其传染病的了解不够。最后是对网络传播的认识不足。这样就导致在中国,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很差。
最近电影《老炮》比较火,很多人觉得这是什么呀,尤其是电影里的人物名字,可真够难听的。我小时候班里那些住在胡同里的同学很多都有这种难听的小名,狗蛋呀金包呀他们妈爸天天这么叫,不全是因为没文化真可怕,主要原因是老辈人说烂名好养活。这当然是迷信了,旧社会婴幼儿死亡率高,没辙才出现这种迷信的说法。今天做父母的人就不能再信这种说法了,你们还是可以给孩子起小名叫狗剩叫阿臭,但你们一定要相信科学,其中包括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
了解儿童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人我们类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无力保护自己。很多动物就不一样了,生下来后没多久就能满地跑了。文明社会,各家有自己的房屋,社会也有法律和秩序,野生动物不要说吃人了,进入人类的视野就会被人吃了。但这种日子才几千年,人类已经存在了许多万年了。在漫长的远古,野兽对人类的威胁很大,遇上险情了,四散逃命,连路都不会走的婴儿的生存几率很低。人类是很高级的动物,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很严重的进化缺陷那?
高等动物有一特点是怀胎,而不是下蛋,人类怀胎40周左右,分3个孕程,每个孕程13周,这样算下来还剩下1周,意思是赶紧生吧别拖着了。有的学者为此提出第4孕程的理论,认为在人类的极早期还有第4孕程,这样婴儿出生后发育得更完全、存活几率会高多了。但是第4孕程在进化过程中消失了。为什么把第4孕程给进化没了?专家的解释是胎儿的头越来越大,再多怀十来周个个难产,远古的时候连医都没有哪里有剖腹产?只好用出生后继续发育这个风险来换取智力的进化,也因此进化出我们人类的最大优势:用脑征服世界。这样一来人在婴儿期就容易得病。
举例说明吧,婴儿肠绞痛,有5%到25%的婴儿生下来不久就天天哭,每天定点哭,有的一哭3小时,哭得满脸通红,怎么哄也哄不好,直到他哭到拉粑粑或者放个屁才不哭了。天天这么哭家长崩溃了,西医中医艾灸推拿统统不管用,一到三个月的时候,突然改善了,所以以前叫百日哭。另一个例子是婴儿胃食管反流,三个月内婴儿胃食管反流的比例高达半数,表现是吐奶。这两种情况就是因为没有了第四孕程,孩子出生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育。这也是为什么三个月内婴儿发烧的话要按急诊处理的原因。
不仅孩子身上有第四孕程的烙印,母亲身上也有,例如产后脱发,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看不出来,要到产后三个月的时候才被注意到。为什么呀?是因为很久的远古,古猿人们经常爬树,爬树的时候小猿人得抓住母亲的长发,三个月以后孩子自己能爬了。三个月以后,孩子还是处于发育阶段,就拿发烧来说,孩子小时候经常发烧,每月一次是常见的频率,慢慢地就少了,等上了中学后就很少发烧了,不是因为他们把该得的病都得完了,而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了,能够抵抗疾病了。
这是人类的特性。在生殖学曾经有过先天说和后天说之争,先天说认为受精卵里面有个齐全的小小的小人,之后就是变大的过程。当然这是错误的,现在我们知道要经过胚胎发育加上后天的发育这么一个长期的成熟过程,在这个成熟过程中,儿童是需要特殊的保护的。作为家长,不是把孩子生下来、喂饱了就完了,而是要用一双坚强的翅膀保护着他们成长,不让他们受到伤害。既不受到疾病的伤害,也不能受到药物的伤害。
了解药物
下面看看药物。“是药三分毒”,这句话说的对吗?这句话把药这么不加区分地谈,就和包治各种癌症的说法一样不切实际。药物有很多种类,每一类甚至每一种的不良反应都不一样,不能把药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说所有药的毒性都一样。有的药非常安全,有的药很不安全,不同的药在安全性上对于大人和儿童是不同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积极之处在于告诉我们,药物和食物是不同的,确实有些药物是从食材里面提取的,但要达到疗效的剂量,肯定会吃到撑死。
因此不要信什么药膳或者食疗,药是药,食物是食物。就拿抗生素来说,当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十多年无法上临床,因为这东西是微生物用来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微生物肉眼都看不见,那点抗生素能干什么?直到解决纯化问题,才有了实用的可能。人们对儿童用药安全的理解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以前的中成药说明书里还能找到痕迹。
诸如儿童酌情递减、酌情减半等等。说明什么?说明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成人和儿童的区别,而且也不知道怎么给孩子用,因此才把选择权交给了家长。可是家长怎么办?到现在还有这样的说明书,“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医生又怎么知道如何指导?还不是一样瞎蒙?这种没有标明儿童用量的药物是根本不应该给儿童用的。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反应停事件,这种用于治疗怀孕早期呕吐的药物导致胎儿畸形,从此才意识到药物可以通过母亲传给胎儿、也可以经过母乳传给胎儿,直接给儿童服用所承担的风险远大于成人。
真正的儿童用药安全是从那时才开始的,欧美做得不错,中国做得相当不好。中成药的说明书有一个共性,就像图中所示,禁忌症尚不明确,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个还加上一条注意事项尚不明确,这种三不明确的东西竟然敢让人保胎?这个尚不明确肯定不是没有的意思,否则就会高高兴兴地写上。尚不明确就是不知道,很多人的理解是不知道就是没事,支持中成药的人也是这么辩解的,可是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出门旅行坐飞机,告诉你会不会出事尚不明确,你们谁敢坐?能不能尚不明确先吃着,等真出了事再不吃成不成?大家想想,您家的孩子就这么经得起摧残?
如果真到了非吃不可、不吃这种药就没命了或者不吃药落下严重后遗症了,当然要吃。但是市面上这些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物都不是非吃不可的。就说感冒药,这个颗粒那个颗粒,名字一一报出来得明天鸡叫了,这些玩意统统不是必要的,而且是极不必要,复方感冒制剂里面不仅有无效的中药,还有利巴韦林等无效的抗病毒药。对付普通感冒,至多在孩子很难受的时候吃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这俩药也不是治病的,只是让孩子舒服的,靠的是身体自愈。那么您问了,那么多感冒冲剂感冒颗粒都是干嘛用的?两个字:骗钱。
充斥着儿童药物市场的数不清的中成药不仅没有确切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都不搞明确,这就是中国药物市场的现状,是中国药物审批和监管的问题。即便没有这方面的临床数据,发现了不良反应的报告,就应该不准继续再用了吧?根本不是这样,就拿不良反应最严重的中药注射剂来说,解决的办法是要求具备急救条件。各位想想,就是个普通感冒,还得冒回生命危险,值得吗?今天的儿童用药安全,是用很多儿童的生命换来的,正因为有那么多惨痛的教训,今天的家长们不要再让自己孩子重蹈覆辙、再冒风险。不是一味地不用药,而是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用对孩子最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关于用药的原则可以参考孕期用药,孕期用药为五类,A类药放心用,因为人体试验证明是安全的,B类药可以用,因为现有证据表明基本安全,剩下几类就不安全了,C类药务必谨慎用,D类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用,E类药千万不可用。儿童和成人相比,除了体重不一样,体表面积不同,在药物的吸收、代谢、动力学和排泄上都不一样,不能简单地用成人剂量或者按体重减量。
具体怎么用,不能由家长决定,也不能让医生来判断,而是在药物进入临床应用之前做好安全性研究。成人有的不良反应,儿童也会有,而且还要加上药物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儿童特别是幼儿误食大人的药物而中毒,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不仅孩子用药要小心,家里大人的药也要小心,千万不要让孩子顺手吞进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有一点,大家不要想着去求医不如求己,如何用药首先要听医生,所以下一部分要谈的就是了解医生是怎么用药的。
了解医生
在中国,医生很不好当,尤其是儿科医生,现在儿科医生出现紧缺,有关部门制定特别政策,降分录取。结果你们说那?本来普遍水平就不高的儿科医生的水平进一步下降。这赖谁呀?您说您每天上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挨一嘴巴,或者被打破头,这种职业能吸引人吗?
开药是医生的业务之一,诊断了病人患什么疾病,然后进行治疗。话说到这里,请问是个病都要治疗吗?答案是不必要,因为有些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些病不治疗为好,这就是常说的自愈性疾病。医生做出诊断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治疗所有的病人,病人来看医生在很多情况下应该不是为了治病,而是请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看一看,是不是有患严重疾病的可能。如果真有这种可能,尽力治疗。如果排除这种可能,回家忍着去。
但是这个道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很多病人觉得有病就得治,不给治就不是好医生,很多医生采取过度治疗的办法来预防病人闹事,尤其是儿科,看的都是别人家的小皇帝,可不敢不治疗。加上为了经济效益等等原因。这样一来,很多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使用了药物。医生开药有下面几种情况:
必须使用的药物比如严重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有些情况下,为了救命或者避免严重的后果,明知会有副作用,也要用药。药物治疗的本质就是权衡利弊。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该是医学界还存在争议的药物,比如支原体感染用阿奇霉素、儿童腹泻用思密达之类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必要用的药,是我们家长要全力避免的。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儿童用药上,绝对不存在不管有没有用,无害就可以吃的道理,更绝对不存在未知不良反应就认为是无害的逻辑。
医生为什么开没有必要用的药?情况之一是医生的知识水平问题,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病毒感染滥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等问题是很多医生不具备正确的传染病防治知识造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维生素Z”。维生素Z不是一种维生素,而是流行在美国医生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医生迫于病人的请求作为安慰剂让病人服用的抗生素。他们或者真的迫于病人或者家属的请求,或者怕得罪病人、怕受到责难而主动开的。我在这里说的不仅仅是抗生素,在中国的医疗实践中的很多药物是都因为这个原因开的,医生或者迎合病人及其家属,或者惧怕紧张的医患关系而主动开药。
另外一种情况是医生出于创收的目的而滥开药,去医院看个小病,也会被开了一大堆药,特别是中成药,就是因为这种经济效益的原因。最后一种情况是一些医生缺乏现代医学精神,他们真的认为中药或者偏方能够治病。
看看这封私信
剧情够丰富了吧?轮状病毒感染,第一个医生给开了头孢菌素和利巴韦林,前者是对病毒感染无效的抗生素,后者是对轮状病毒毫无效果的抗病毒药,这种情况很常见,中国特色的细菌病毒一把抓、其实毫无作用。这位家长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知道这两种药无用,可是又怕耽误孩子的病情,纠结中换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马上要她停用头孢菌素和利巴韦林。看看把家长感动得,都快哭了。
好医生不常见是不是?先把眼泪擦干净了。看看这位医生怎么开药。这位医生先不给开补液盐,要求回家喝菜水。菜水是什么年代的药物呀?咱不说菜水管不管用了,既然医生认为补液盐喂不进去,菜水又怎能喂进去?再看看医生开的两种药,一个是中成药,另一个是洋中药。什么情况?遇上了一位本土中医和海外草药相结合的医生。
了解疾病
儿童药物滥用的责任不能全部推卸在医生身上,家长也有很大的责任。有些医生一说起疾病来就危言耸听,医院的,经常接诊重病人,他们的脑子里有根弦,不能耽误病情。这么说从他们所处的位置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看待孩子的疾病要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出发。
从这个表上可以看到,儿童疾病主要是病毒或细菌感染、遗传性疾病和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造成的。然后就是物理损伤,除了一定比例的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最可能患的疾病是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目前疫苗只能预防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对于那样有遗传因素的疾病,我们只能争取最好的结局,所以家长要了解的主要是传染病。
很多家长对儿童疾病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孩子一生病就要医生赶快给治好,起码做点什么,这是导致药物滥用的一大因素。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但并不是孩子一点苦都不能吃。我们尽力让孩子幸福成长,但有些事情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比如感冒,是要病持续好几天的,不管你再怎么努力怎么用药,还是那样的结果,所谓吃药7天不吃药一个礼拜,孩子多吃了药,并没有缩短病程。
同一种传染病,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孩子症状很轻微很温和,对于我们每个家庭来说,孩子得重症的几率高还是轻微症状的几率高?肯定是后者,当然不排除孩子得重症的可能性,但更不可能每次患病全是重症,如果您按一生病就患重症的思路去寻求治疗,您的孩子肯定会成为滥用药物的牺牲品,后果很可能非常不好。
前几天在讨论免疫接种时,有的家长说打这种疫苗有25万分之一不良反应的风险,不能让我的孩子冒这种风险,还有的甚至说万分之一哪怕是一亿分之一的风险也不能冒。知道25万分之一的风险是什么概念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医院里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是二十万分之一。这是一种非常低的概率,至于万分之一,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用常识来解释更容易理解,出门让车撞死的几率远远高于上述的几率,可是谁会因此不出门了?或者每次出门按照会被撞死的情况来安排一切?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极度相信自愈,孩子生病了不吃药也不看病不听医生的,也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在宣传不吃药最健康等等说法,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也是不正确的。
应该怎么办?
有以下四条
·要淡定。孩子生病了,不要慌。微博上经常有这样的粉丝,孩子一生病就不停地发短信:虎老师,怎么办呀孩子发烧了?一会又一封:虎老师,孩子发烧38度了,吃了退烧药没多久又上来了,怎么办呀?虎老师,孩子拉了好几回了怎么办呀。虎老师,孩子拉了几天突然不拉了怎么办?我都会说淡定,继续观察,遇上实医院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会生病,您家的孩子也会生病,不要孩子一生病就好像天塌了。再者说孩子已经病了,你热锅上的蚂蚁有什么用呀?
·有主见。在中国,孩子生病后,最难办的是老人,很多家长特别是当妈的因为坚持不给孩子滥用药物被自己的父母打骂,甚至还被公公婆婆打骂。中国的很多老一辈人确实很成问题。对此要提前做好工作,让老人意识到我的孩子我做主,特别是在孩子吃药的问题上,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不固执。我们毕竟不是临床医生,即便是临床医生如果不是儿科的话,也不敢保证能够应付儿童出现的所有情况。如果觉得孩子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或者自己不敢肯定的时候,医院。虽然现在过度治疗问题很多,但医院,可以在具体用药上有所主见,比如不吃中药中成药洋中药,但是要让医生来诊断,比如我在上面的例子,医生的诊断是没有问题的。多数情况医生排除了严重的情况,然后才出现滥用药物的问题。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去医院是很必要的,不要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
·有准备。有人问要常备些什么药物,我觉得诸如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补液盐这些东西家里要有,而且要注意有效期,定期换新的。还有加湿器、儿童受伤所需的东西,要掌握儿童急救的知识等等。
为人父母就是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生病中成熟的。
了解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都从网上了解医学知识,比如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正确的科学知识,也有很多不正确的科学知识,非常可惜的是,那些不正确的科学知识要比正确的科学知识传播得广传播得快,这是因为我们都有猎奇心理,我们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些新奇的、反常识的、阴谋论的东西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不是有人有组织地在网上散布这些东西,而是因为这些东西容易传播,那些出于营销目的的人就有意地编造、散布和传播这些东西,特别是朋友圈,像瘟疫一样,影响着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网络是文明成果的一部分,不能因为谣言而放弃网络,而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避免网络的问题。
常常遇见一些孩子生病的家长在网络上到处问人,明明已经有了很准确的诊断,医院检查,可是家长就爱在网络上获得信息、寻找能人,结果往往成了骗子欺骗的对象。当很多医学工作者给予你同样的回答、只有一位的回答不一样的话,应该相信哪一方?尤其是那一位是那种带引号的自学成才的医生的时候。
孩子是你生的,所以你必须对孩子负责,特别在孩子安全用药上,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