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血39二泉映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9.html

第三章:外五县大串联

3.9《二泉映月》

玛利亚经常向天簧提到一个叫莫扎特的钢琴大师,18世纪生于奥地利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父亲是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

莫扎特后来成为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是最杰出的交响曲l谱写者,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充满了乐观主义。最重要的是他将钢琴和小提琴两种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作了许多钢琴和小提琴的协奏曲。

而公孙景对天簧经常谈及的更多是中国民间艺术家:

“中国传统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随意性,有人将之归纳为:拍无定值、音无定高、曲无定谱。这与西洋音乐的精确再精确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雷曼天之所以能够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乐器的效应来,比如说要模仿琵琶,它的声部有大量的轮奏。轮奏就是琵琶最富特色的演奏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演奏中,琵琶这一乐器是由演奏者五个手指分别带义甲(即假指甲)弹弦,所以它在轮奏时每一个音的力度和时值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在用小提琴模仿这一乐器时特别加以了注意,在其它的声部按照传统的配器手段加以了编配。

因西洋音乐的特征是速度的变化,所以他在模仿二胡时候,速度就变来变去了,因为这种速度的不确定性,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另外二胡的主旋律声部是由的,他在小提琴的音色中找了一个比较‘纯’的来代替它,在实际演奏时常伴有自上而下的装饰音,对这一特点刻意加以模仿,效果还比较令人满意,在演奏《二泉映月》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泉映月》是瞎子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原名华彦钧,无锡人士。他从小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生下来就被剥夺了家庭的爱,是由同族婶母抚养大的,自然受到世俗的歧视。当他快懂事的时候,叫着“师父”来到无锡城中三清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身边的时候,他还当自己是蒙受到好心人的照料。

其实他就是这个道士的私生子,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擅长道教音乐。因此开始从“师父”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由于他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并能够参加拜忏、诵经、道场音乐吹奏。而他长得一表人才,又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他21岁时,华清和去世,得以继为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他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心中自然存在着很多不解的疑惑和愤恨。

当上当家道士后,华彦钧放任自流,交友不慎,沾染上吃喝嫖赌毒恶习,荒唐的生活不但得了花柳病,导致双目先后失明。而且败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弄得赤脚地皮光,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最后连道士都做不成了,为谋生计,只好身背二胡,流落街头,沦为讨饭的流浪艺人。

痛苦绝望中的阿炳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自编说唱新闻,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年,无锡发生四一四反革命事件,他当即编唱了《秦起血溅大雄宝殿》,揭露国民党右派血洗总工会、杀害工人领袖秦起的暴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乐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老婆一同离家避难。前往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年重返无锡城,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的创作。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这时他创作的《寒春风曲》、《听松》等,都是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禁止他在崇安寺固定场所说唱新闻。同时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无法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阿炳一生共创作了多首民间乐曲,解放后,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年开始派人帮他整理,可当刚刚录完了六首乐曲,即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的时候,由于抽了三十多年的鸦片,无法戒绝,烟瘾发作,又无经济来源,饥寒交迫,无奈之下,于年12月4日自行了断,上吊自杀。终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关于这首著名的、蜚声国际乐坛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公孙景继续介绍说:

“《二泉映月》是阿炳在行街穿巷途中卖艺时经常拉奏的曲子,但并非他的原创,他自己曾经说过,这支曲子是从堂子里面,风月场中婊子和嫖客调情时,唱的一曲《知心客》信手拉来的‘自来腔’。也就是‘自来者,自心而来,依心者,心之流露’,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邻居们称之为《依心曲》,在他出入酒肆茶楼使用的节目单上,用的曲名是《惠山二泉》。直到多年后杨荫浏、祝世匡、曹安和先生帮他录音时,知道这支曲子还没有正式曲名,于是三人和阿炳商量后才决定用《二泉映月》这个曲名的。

这首曲子有今天的成就和传颂,完全得利于后人不断地整理和发挥,但可究其宗,仍没有脱离于阿炳的蓝本。”

(其实,天簧以前曾经还听说过另外的一个版本: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当地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次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如旧,但他再也看不见了。只听到淙淙的流水声萦绕。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他的心不禁颤抖起来,拿起了二胡,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似乎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惠山二泉》就从此诞生了。)

“实际上细听全曲,既感觉不到‘泉’的形象,也无法联想‘月’的造型。雷曼天曾经评说:‘曲子风雅的名字,其实与音乐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是相矛盾的。与其说音乐在描写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描绘了瞎子阿炳自己痛苦的身世。’

乐曲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继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端坐泉边沉思往事。乐句共有两个小节,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是一首标准的变奏曲。

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主题音乐感人更促人激愤。乐曲的后半部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推向高潮。”

随着公孙景非常专业的解说,天簧虽然不得其解,但却让他想起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阿炳演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

“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备碎琼乱玉,堆的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之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用一根小竹笋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动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肋夹着小竹竿,背上、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的拉着,在萧萧瑟瑟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他的双眼犹如见其人——一个拄着竹棍的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是乎在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种种苦难和遭遇及对社会愤怒的控诉……

而公孙景仍津津有味的继续着自己的评说:

“阿炳,一无高深的学问,也没有拜过名师学习,生长在地灵人杰的无锡,受文化底藴的熏陶,耳濡目染,拉二胡,只是个爱好。也非勤学苦练,完全靠悟性、灵感,同一曲子,每次拉都不一样,靠即兴发挥。但他能够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即使后来成为谋生的手段,每一曲曲只不过为他换来每天生活所需最基本的食物,但他的音乐作品,仍然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使在畸形社会的压迫下,仍然顽强跳动着的一名音乐者的心灵。

而且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增强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逐渐达到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及臻于完善的崇高境界!

话又说回来,当年的‘云南四大青年才子’,聂耳和张天虚英年早逝,相伴长眠于西山龙门旁的苍松翠柏中,远眺着五百里滇池。年廖新学逝世后,也葬在他们附近。。

而雷曼天晚年如阿炳一样同出一辙,无法戒绝鸦片,也无经济来源,靠拉小提琴取得微薄的收入,过着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的生活!他晚年拉得最多乐曲,就是象征了阿炳一生命运的这首《二泉映月》——他认为这是集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乐曲,既抒发了自己饱尝人间辛酸痛楚,受尽凌辱的无比愤懑、怨恨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憧憬。

在他风雨飘摇的人生途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这痛苦凝聚起来,成为内心或灵魂世界里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间的一段和弦,萦绕在虚幻的九天之上。慢慢地,他和他的琴声一道被昆明人所遗忘;最后,不知所终,什么时候无声无息地告别了人世?无人知道;葬在哪里?无人知道;那与他终生相伴的小提琴,魂归何方?也无人知道。

雷曼天的结局,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他与阿炳,才是真正的中国民间艺人的《二泉映月》!”公孙景无限地感叹道。

就此告一段落,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为使广大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缅甸近代史,本站长期出售博尊宝先生的著作《信仰如血》(60元包邮),同时也有他的另外两部佳作《青春如血》(60元包邮)、《人生如血》(50元包邮),三本一起买元包邮,仅限中国地区。购书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nc.com/bsgby/13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