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已经过同行评议,以优先出版方式在线发表,可作为有效引用数据。由于优先发表的内容尚未完成规范的编校流程,《中华外科杂志》不保证其数据与印刷版内容的一致性。
孙益峰,姜皓耀,顾海勇,等.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9例初步临床结果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58(9):-.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9例初步临床结果分析孙益峰 姜皓耀 顾海勇 何毅 杨煜 张晓彬 杨洋 华荣 郭旭峰 叶波 茅腾 李志刚
{上海医院胸外科食管亚专科}
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功能异常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2,3]。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的应用可缓解约40%的GERD患者的症状[4],但不能改变LES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传统Nissen手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及肠胃胀气、不能打嗝的发生率偏高,有一定的二次手术率,影响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5]。磁性括约肌增强器(magneticsphincteraugmentation,MSA)通过磁珠间磁力增强LES处的收缩力,提高胃食管连接处抵御胃反流的能力,其用于GERD治疗的可行性实验及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试验已在国外完成,不仅抗反流结果令人鼓舞,而且手术简单、作用持久、症状改善满意、不可耐受并发症发生率低[6,7]。我院与宁波胜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医院-胜杰康公司磁性括约肌增强器(ShengJieKangCo.andShanghaiChestHospitalmagneticsphincteraugmentation,SS-MSA),对LES的增效作用已通过动物实验证实[8],现将初步临床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年8月至年12月实施,为前瞻性、单组目标值研究,观察评价试验器械(SS-MSA,浙江宁波胜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医疗器械备案号:浙械临备0161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对LES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相关卫生监管部门颁布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该器械具备实施临床试验的条件(图1,图2)。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LS),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图1 医院-胜杰康公司磁性括约肌增强器示意图:1A示闭合状态,1B示磁环打开状态 图2 医院-胜杰康公司磁性括约肌增强器辅助测量工具示意图:前推把手,软管伸出成环形,软管末端的头端连接管内磁铁吸住金属套管头;后拉把手,软管组成的环形与食管外径相切时,读取后推杆上刻度数,选择对应规格器械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由磁链和辅助线两部分构成,其中磁链由磁性搭扣、磁珠和连接线组成。辅助测量工具由把手、手柄、外管、连接管(内含磁铁)、套管头、软管组成,其作用为测量食管周径,根据测量数值选择安装型号。本产品规格型号包括SI-10~SI-18共9种。
二、患者入组
1.纳入标准:
(1)年龄为18~75周岁,预期寿命3年;(2)生理状况可接受外科治疗,并可耐受常规麻醉和腔镜手术;(3)GERD病史≥6个月,且对药物酸中和或抑制治疗有应答;(4)需要服用PPI治疗;(5)食管pH值监测显示24h酸暴露总时间4.5%(检查前停用所有抗反流药物≥7d;(6)暂停PPI治疗期间有GERD症状。
2.排除标准:
(1)需行急诊手术;(2)近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研究性药物或器械临床试验;(3)接受过胃食管手术或抗反流外科治疗;(4)有针对GERD或Barrett食管的内镜干预治疗史;(5)疑似或确诊的食管癌或胃癌;(6)内镜检查确认食管裂孔疝最大径2cm;(7)食管测压湿咽后远端收缩积分分,或无效吞咽百分比30%;(8)C级或D级食管炎;(9)体重指数35kg/m2;(10)最近3个月每周出现≥1次的吞咽障碍症状;(11)合并硬皮病;(12)合并食管运动障碍;(13)合并食管狭窄或食管解剖结构异常;(14)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巴雷特食管;(1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或近期有妊娠计划;(16)已知或怀疑对含钛、镍或含铁元素材料及不锈钢过敏;(17)体内有电子类植入物,或腹部有金属类植入物。
3.食管炎分级标准:
参照年LosAngeles分级系统。A级,黏膜破损≥1个,最大径≤5mm;B级,黏膜破损≥1个,最大径5mm,但无融合性病变;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破损范围食管周径的75%;D级,黏膜破损融合,破损范围≥食管周径的75%。
三、检查指标
1.术前指标:
受试者一般情况、GERD-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表(GERD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GERD-Q)、食管24hpH值和阻抗监测、食管测压、上消化道内镜、食管钡剂造影。
2.术后吞咽困难:
参照Ganz等[7]提出的轻、中、重三级分类标准。轻度,吞咽时有感觉但不影响正常活动;中度,吞咽困难加重,干扰正常活动;重度,吞咽困难明显,无法工作或正常活动。
3.术后指标:
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受试者当前用药情况、GERD-Q评分。术后12个月记录受试者用药情况、GERD-Q评分、食管24hpH值监测、食管测压、上消化道内镜、食管钡剂造影、胸和腹部正侧位X线片。
四、评价指标及方式
1.主要疗效指标:
(1)酸暴露总时间,以术后第12个月的24h酸暴露总时间提示为正常(≤4.5%)或改善程度≥50%为疗效良好;(2)反流总次数。
2.次要疗效指标:
(1)术后PPI使用情况;(2)手术前后GERD-Q问卷各项评分变化。
3.安全性:
植入后第12个月随访时,通过内镜检查评价食管黏膜状态,通过X线检查确认MSA的位置。
五、手术方法
按文献[9]报告的方法植入MSA。腹腔镜下于胃食管连接处暴露食管,于食管与迷走神经后干之间建立隧道,利用食管测量工具测量食管的周径。选择合适大小的MSA,通过已建立的食管后隧道将MSA送入,将MSA首尾两端搭扣靠近,搭扣借助磁力互相扣合。剪除辅助线,手术完成。
六、脱落标准
受试者筛选合格、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获得入组编号后,仍有权随时退出本试验。无论退出原因为何,只要未完成临床试验终点观察,均视为脱落病例。主要脱落标准包括:(1)受试者撤回知情;(2)失访(包括受试者自行退出);(3)方案偏离(含受试者依从性差);(4)发生不良事件,不适合继续参加本次临床试验;(5)经研究者判断受试者参与本试验的风险将大于获益;(6)申办方提前中止研究。
七、随访与统计学方法
术后1、3个月通过电话进行随访,术后6、12个月来院门诊随访,随访截至年2月1日。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定量资料以M(QR)表示,手术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入组患者资料
1.一般资料:
年8月至年12月共入组19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32.2±7.2)岁(范围:22~50岁),身高(.7±6.2)cm(范围:~cm),体重(65.2±10.3)kg(范围:47.5~90.0kg)。GERD病史为19(54)个月。临床症状包括烧心19例、反酸3例、胸痛4例、恶心4例、反流引起睡眠障碍3例。
2.术前食管24hpH值监测和食管测压结果:
所有患者酸暴露总时间均4.5%,为8.4(7.3)%,直立位反流总时间为15.4(31.3)%,平躺位反流总时间为4.6(8.9)%,反流总次数为()次,其中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为4(5)次,最长反流时间为11.1(15.2)min,DeMeester评分为31.5(19.9)分,LES静息压为5.6(9.6)mmHg(1mmHg=0.kPa),LES长度为(3.04±0.49)cm(范围:2.3~4.0cm),远端收缩积分为()分,无效吞咽百分比为0(10%)。
3.术前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食管钡剂造影:
消化内镜结果示,1例食管黏膜下段线状糜烂,1例食管炎A级,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胆汁反流,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胃底糜烂,1例轻度糜烂性胃窦炎,1例发现最大径2cm裂孔疝。食管钡剂造影示,1例患者发现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下段近贲门处囊样扩张,考虑为食管裂孔疝Ⅰ型。
二、围手术期结果
19例受试者接受MSA植入术,手术时间63(22)min。1例合并食管裂孔疝,予以缝合1~2针修复裂孔。使用的MSA型号包括SI-13号2例,SI-14号11例,SI-15号5例,SI-17号1例。术后住院时间3(2)d,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第一次置入SI-15号MSA后,自述抗反流效果不佳,术后第2天二次手术更换为SI-13号MSA。
三、随访结果和不良事件
截至年2月1日,19例患者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14例有轻到中度吞咽困难术后1~3个月内缓解,不影响正常进食。1例患者术后1个月左右出现严重吞咽困难,难以耐受,将MSA取出(按脱落病例处理)。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泻,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无后遗症。随访患者均能打嗝。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完成5例,胃镜均顺利通过,胃食管结合部黏膜光整,齿状线明显,腔内未见MSA压痕。
食管钡剂造影完成5例,见MSA固定良好,造影剂通畅,MSA开合良好。
四、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分析
5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食管pH值监测及食管测压,与术前比较,反流总时间、直立位反流总时间、平躺位反流总时间、反流总次数、反流时间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DeMeester评分均较术前下降,LES静息压较术前提高(表2)。
表1 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植入前后食管24hpH值监测及食管测压结果的比较[M(QR)]
术前19例患者的GERD-Q问卷评分为11(6)分。分别有18、15、10、5例患者完成术后1、3、6、12个月的GERD-Q问卷,评分分别为6(2)、7(3)、6(2)、6(1)分。术前所有患者均规律服用PPI,术后1、3、6、12个月时PPI使用率分别为6/18、5/15、3/10、1/5(此例患者为间断服用)。
讨论MSA由若干颗互相连接的,由钛合金外壳及密封于其内的磁体构成的"珠子"组成。通过腹腔镜将MSA在食管外固定于LES功能区,借助珠子间磁力形成的向心力,可增强LES处向内的压力,补充LES抗反流屏障功能。Ganz等[7]通过临床试验证实,MSA植入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明显提高,87%(72/83)的患者停用PPI,中位酸暴露总时间、Demeester评分、GERD-Q评分明显下降。Warren等[10]报告了MSA植入后2年的随访结果,中位酸暴露总时间、DeMeester评分、GERD-Q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0.9%、37.9分、26分明显下降为术后的4.3%、15.6分、5分;PPI使用率由术前的95%下降为术后的17%。MSA植入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客观上抑制酸反流,是一种新的外科抗反流术式。
目前尚无MSA应用于中国GERD患者的临床报告。本组患者结果显示,MSA植入后1个月GERD-Q评分即较术前下降[6(2)分比11(6)分],PPI使用率从19/19降为6/18。5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食管24hpH值监测酸暴露总时间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食管测压结果显示LES静息压明显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无论是症状改善或客观指标,SS-MSA治疗我国GERD患者效果良好,与国外同类产品临床应用结果相似。
Warren等[11]和Riegler等[12]比较了MSA与Nissen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两者疗效相似,在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嗳气和呕吐功能等指标上MSA优于Nissen手术,患者舒适度亦更优。Asti等[13]进行的MSA与Touped手术的对照研究结果也证实了MSA的临床优势。MSA手术操作简便,无需改变消化道生理结构,临床疗效与胃底折叠术相似甚至更优,更易为GERD患者接受。
MSA术后早期常发生吞咽困难,但多属轻度。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机械增压、术后临时性炎症水肿、局部瘢痕挛缩,多数患者能自然恢复,需要移除MSA者比例不高于3%。Ganz等[7]报告的例MSA植入患者中,术后发生吞咽困难者占68%,其中92.6%为轻中度,因严重吞咽困难需移除MSA者仅3例;其他文献报道与之类似[14,15]。本研究19例患者中有14例术后发生轻-中度吞咽困难,术后1~3月可缓解,未行干预;仅1例患者因重度吞咽困难不能缓解而移除MSA。良好的术前宣教、术后早期适当软食多餐、合理使用激素可以降低移除率。
本研究中无患者发生磁环移位、食管穿孔。Asti等[16]报告了MSA的4年随访结果,MSA腐蚀性穿孔移除率为1.2%,移除时间为植入后12和19个月。Smith等[17]回顾性分析多中心例MSA植入患者,总体移除率为2.71%(89/),食管腐蚀所致移除率为0.15%(5/)。这一比例低于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因补片腐蚀、折叠环移位等所致的7.3%的二次手术率[18]。
我们的临床试验短期结果表明,MSA植入术手术过程简单,住院时间短,能够保持消化道的结构,并有效实现抗反流的目的,适用于我国GERD患者,在国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入组条件严格,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等不足,作为单臂研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MSA的临床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积累证据。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ONC-09512
参考文献(在框内滑动手指即可浏览)
[1]DoddsWJ,DentJ,HoganWJ,etal.Mechanismsofgastroesophagealrefluxinpatientswithrefluxesophagitis[J].NEnglJMed,,(25):-.DOI:10./NEJM12162.
[2]DeMeesterTR,WernlyJA,BryantGH,etal.Clinicalandinvitroanalysisofdeterminantsofgastroesophag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