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扫描ESD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安

韩国蔚山大学Asan医学中心消化疾病研究所的研究者报告称,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GJ)腺癌的治愈性切除率相对低于采用ESD治疗其他部位胃癌,但鉴于长期结局较理想,ESD仍是EGJ腺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食管胃结合部(EGJ)腺癌发生率上升,而非贲门癌发生率下降。尚不清楚亚洲是否具有相似的情况。由于较晚出现症状且易发生淋巴结转移,EGJ腺癌的预后比其他部位胃癌更差。ESD已成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但采用ESD治疗EGJ癌的技术难度较大,受到操作空间狭窄、食管括约肌收缩的限制。既往很少有研究评估ESD治疗EGJ腺癌的可行性,因此,韩国研究者分析了这类治疗的长期结局。

该研究纳入了在~年间88例接受内镜下切除的SiewertII型胃腺癌患者,由6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这些患者实施ESD,手术流程为标记、黏膜切开和黏膜下剥离并止血。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6岁,男女比例为10:1。

结果显示,80例(91%)为高分化腺癌,8例(9%)为低分化腺癌;65例(74%)病灶局限于黏膜层,23例(26%)病灶累及黏膜下层。肿瘤的中位直径为20mm。78例(87%)达到整块切除,73例(83%)达到完全切除,53例(60%)达到治愈性切除。10例患者虽然为分块切除,但病理检查证实其中6例肿瘤完全切除;而78例整块切除中有11例切缘阳性。与非治愈性切除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低分化组织学和病灶隆起。

9例(10%)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包括6例出血和3例疑似微穿孔。绝大多数出血发生在术后2天内,均通过内镜下止血得到控制。3例患者在ESD术中发生固有肌层暴露和撕裂(可导致穿孔),均接受内镜下夹闭和限制经口进食,术后未见穿孔征象。

在中位时间68.5个月随访期间,2例(2.4%)患者发现局部肿瘤复发,内镜下治疗均成功。在35例接受了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中,9例随后接受手术,均无淋巴结转移。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于与胃癌无关的原因。5年总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6%和%。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nc.com/bsgyy/1212.html

当前时间: